所谓未始有物乃是泯除物我之对立,即是万物与我为一的意思。
……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他曾经企图试验他的井田主张。
[105]所谓天地之性即是太虚中的性,这性是万物的根本。[55]人到了穷理尽性的境界,则以天德为性,以天理为命。但人道与天道依然有其区别。于是张横渠提出了虚空即气的学说,认为普通所谓虚空其实并非无物,而是气散而未聚的本来状态。就气质之性来讲,饮食男女都 是性:饮食男女皆性也,是乌可灭?[112] 天地之性是同一的,气质之性则人与人异。
故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之神变易而已。可不悲哉?孟子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把人民都看成天之子,把君主看成人民的长兄,这是对于传统观念的修改。
就物而言,一物与他物有同异的关系,有彼此影响或屈或伸的关系,一物必前有所承、后有所启,有承前物之终、开后物之始的终始关系。其过于大也,尘芥六合。张横渠哲学的历史意义就在于,他在中国思想史中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中国唯物论基本范畴气的比较详细的理论。他说:性其总,合两也。
横渠认为,说虚能生气,即有生于无,这是不对的。原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个别字句作了一些删改 注 释 [1] 《行状》。
[61]这段话的正文是他所讲的基本定义,小注则是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用法。今言鬼者不可见其形,或云有见者且不定,一难信。这所谓性也叫作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他说:‘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仁之至也,爱道之极也。
封建时代的礼,是分别尊卑等级的礼,是封建社会的支柱,是为了巩固封建的经济制度而设立的。每一人都有天地之性,则每一人都有无穷的永生,而不必贪生怕死。他写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天授于人则为命(亦可谓性),人受于天则为性(亦可谓命)。
张横渠认为见闻不都是可信的,见闻可信的准衡是公共。[119]意思是,一切人都生存于世界中,本来都是兄弟关系。
他写道:天之明莫大于日,故有目接之,不知其几万里之高也。张横渠以为礼是爱的表现。
(三)他给鬼神以新解释,认为鬼神是自然现象,但保留鬼神的名称。讲明人道的基本原则,故说为生民立道。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他说: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123]物身就是把身体作一物 看待,也就是不自私的态度。张横渠就是这样的中小地主阶级思想家。
所以又讲: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张横渠以为一切存在都是气,整个世界只是气。
于是中小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就能够在思想上反映人民的一些要求。[53]气的运动变化,固然有不可预测之处,但大体是有必然的规律的。
其实,感与性是一回事,故说:所感所性,乾坤、阴阳二端而已。人生于天地之间,天地犹如父母。
[4]天地日月,整个物质世界,都是实在的,都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君主是父母的长子,也就是长兄。他说:独见独闻,虽小异,怪也,出于疾与妄也。一切物都包含对待,但每一物所包含的对待都是特殊的,与别物所有者不相同的。
人心包括性与知觉两个方面。他写道:凡可状,皆有也。
[127]人生来的偏向,可以由学习而加以克服。张横渠认为实行井田是达到均平的道路。
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73]。张横渠在谈到知识的来源时说: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
这依然是调和阶级矛盾的想法。塞者牢不可开,厚者可以开而开之也难,薄者开之也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则异矣。然兹法之行,悦之者众,苟处之有术,期以数年,不刑一人而可复,所病者特上未之行尔。
以断事无失为证验自己的学说的正确与否的方法,这是有深刻意义的,可惜没有作出详尽的说明。(四)对待的东西必相互斗争,但终归于和解。
[147]又说: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横渠改有字为客字,大概是经过苦思的。
于是给性立了一个定义说:由太虚,有天之名。[86]人所以有知识,是由于耳目感官有所接受,耳目感官有所接受,由于内外之合,即主体与客体的结合。